塔,全稱佛塔,俗稱寶塔,亦稱浮屠。佛塔起源于古印度窣堵坡,原是佛教徒膜拜的對象,一種用以藏舍利和經卷的佛教建筑。佛塔這種外來的建筑形式,后來在長期的實踐中傳承發展了自己的形式,成為一種用于宗教崇拜的紀念性建筑。
咸陽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,自然與歷史、本土與外來、文化與技術在此交融、凝結與升華,積淀了中國古建藝術的精華——咸陽古塔。
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開花結果的極盛時期,建塔之風幾乎遍布全國各地,尤其以黃河流域和南方最多。咸陽作為長安的京畿之地,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,出現了第一次建塔高潮。
興平北塔
始建于隋末唐初,是我市現存最早的樓閣式塔。此塔為七層八棱磚塔,空心。全高近四十米,底部每邊長四米多,各層每角有磚柱,二、三層還有磚砌轉角和斗拱,每層南北方向有門。塔南五百米處,原有和此塔同時修建的一座南塔,為七層四方形磚塔。雙塔南北對峙,蔚為壯觀,長期以來都是興平縣城的標志性建筑。一千多年過去了,北塔歷經多次自然人為破壞,但塔身仍保存基本完好,充分說明了我國唐代建筑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。
禮泉香積寺薄太后塔
位于禮泉縣東二十五公里處的薄太后塔,傳說是漢文帝為其母薄太后修建的望娘塔。這座造型偉麗的樓閣式磚塔,七層方形,高約四十四米,每邊長六米,第二層以上四面都砌出磚柱及平座、欄桿,并有隱出斗拱。據文獻記載,佛教從東漢明帝以后才傳入中國,公元六十八年在洛陽白馬寺始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木塔;東漢末年,笮融在徐州建造了首座樓閣式塔。那么,是明帝造塔之說有誤,還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有出入,這樣重大的學術問題只有歷史來作檢驗了。盡管如此,薄太后塔作為一種紀念性建筑,寄托著勞動人民的一種信仰。它就像一座紀念碑,上面刻下了大自然風風雨雨留下的斑斑記錄,是封建帝王人事代謝的得力見證,是祖先勞動智慧的結晶,反映了中外文明碰撞的曲折軌跡。
旬邑泰塔
意大利比薩斜塔,始建于公元1174年,于1350年建成,歷時176年,高約179英尺(合55米),是當時歐洲屈指可數的高層建筑了。但不幸的是由于奠基不慎,致使塔身傾斜,目前從塔頂垂線已偏離基腳5米以上。被譽為歐洲中世紀的著名建筑之一。相比之下,建成于北宋嘉佑四年的旬邑泰塔,較比薩斜塔早建成一百多年,高度卻達到56米,歷經多次地震等自然災害,仍巍然屹立,與河北定縣開元寺古塔等一起,成為現代高層建筑的鼻祖,是中國古代的摩天大廈。
泰塔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。位于旬邑縣城東北隅,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塔,但建筑形式頗多改革。從塔的平面構圖來看,它更接近于圓形的磚石結構,既保留了樓閣式建筑的特點和風格,又反映了咸陽古塔在樓閣化過程中發展創新的足跡。與興平北塔、武功報本寺塔端莊、質樸的風格相比,泰塔則要華麗、俊秀得多。泰塔對木塔結構的模仿達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,塔身內外,石柱、拱門、球形菱花格子、直欞形窗、旋轉式樓梯、曲尺欄桿,以及塔檐、翼角、蠣首等構件應有盡有。塔壁面面有門窗,塔座層層有平臺,成為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部精湛的藝術品。
北杜千佛鐵塔
明代重新恢復唐宋時代的佛教制度,全國在舊寺基礎上建寺造塔之風興起,咸陽出現又一次建塔高潮。
中國用銅鐵等金屬造塔始于五代。北杜鐵塔,又稱千佛鐵塔。由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建于金代福昌寺內。北杜鐵塔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(1610年),歷時六年之久,工程十分艱巨。塔高33米,比湖北當陽鐵塔還高3米,是目前全國最高的鐵塔。塔為通身鐵鑄的八角錐形十級塔,樓閣式結構,斗拱重檐,塔門朝南層層有窗,中空有梯可旋登。底層四角各豎一雄姿頂立,造型得體的鑄鐵金剛,中層外嵌蓮花環圍鐵佛,間以花卉草木、禽獸動物,形象萬千,冰冷的鑄鐵在建筑師的手中就像隨心可塑的橡皮泥,顯示了當時鑄造工藝的精巧絕倫。
三原文峰木塔
中國人對風水術的崇拜,也深深地滲透到古代建筑建造之中。三原古龍橋建成之后,剩下不少架楦木料。因符合天不滿西北,地不滿東南之說,為防止文才流失,需建塔以鎮,才能文運通達,人才輩出。故于明萬歷三十四年(1606年)在三原縣城東南9公里處建造文運浮,后更名文峰木塔,人們習慣上稱這種塔為風水塔。
文峰木塔共四層,六邊塔體,身高20米,塔基4米,磚階可登上塔臺,木梯可攀三層。建筑頂部奇巧,六角攢角、飛檐挑角、琉璃蓋頂、玲瓏秀麗,遠處眺望,似塔、似閣,令人難以分辨。
涇陽崇文寶塔
歸結起來,咸陽古塔大致分為兩種類型,即樓閣式和密檐式。樓閣式塔是仿傳統木構架建筑建造的,它使用木建筑的柱、枋、斗拱等構件形式,出現最早、數量最多,是咸陽古塔的主流。密檐式塔底層較高,上施密檐五至十五層,一般情況下不供人登臨眺覽,但是涇陽崇文塔卻不同。
崇文塔聳立于涇陽縣崇文鄉,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(1591年),其外觀為密檐式,十三層,八角形,高82米, 是我國現存最高的明代磚塔。所謂密檐式塔,其實就是樓閣式塔的一個變種,樓閣式塔各層塔身縮短,層層疊澀出檐,就變成密檐式塔。登上崇文塔,極目遠眺,秦漢故地盡收眼底。
古塔這種尖頂的建筑形式多半與宗教有關,興平北塔與報寧寺,報本塔與報本寺,千佛塔與福昌寺,無一不是塔寺相隨,并成為整個寺院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。塔作為古印度的墳墓形式之一,許多塔基埋藏有佛骨、佛發及珍貴文物。繼陜西扶風法門寺、臨潼慶山寺后,武功報本寺塔基又有重大考古發現。出土宋代舍利子137顆,呈紅、白、黑三色,并出土金銀銅玉瓷絲綢等七大類,雖然數量不多,但價值連城,特別是金銀玉瓷均為國寶級文物,其中“豹斑玉套”的出土屬國內首次發現,對玉種、玉器的研究有所突破,填補了國內考古方面的空白,解決了器物學上長期懸而未決的課題。
研究唐以前咸陽的建塔史,可以發現兩個顯著特點:一是在建筑技術上,師承和模仿傳統樓閣式建筑的技巧和式樣,形制較為簡潔、明快、單調。二是在社會功能上,保留比較濃厚的宗教色彩。當今天的國人驚嘆西方世界那些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時,殊不知修建這些高層建筑的鼻祖們早已羨慕中國古塔了。
我們今天的城鎮沒有必要再建造佛塔了,但咸陽古塔所創造出來的風韻,它對咸陽歷史文化名城的貢獻,卻永遠啟迪著現代建筑師們的心靈,它的身影早已固化在一座座現代化的建筑之中了。吮吸著外來文化的乳汁,深深地扎根于秦漢文化的沃土,滋養和發展著自己的肌體,使其放射出古建藝術的燦爛光彩,這就是咸陽古塔的神韻。